新闻中心
展会新闻 » 转战海工,警惕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化解造船产能过剩矛盾”时评(十)...........................
 
 
 转战海工,警惕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化解造船产能过剩矛盾”时评(十)    

    
    鼓励现有造船产能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转移——这是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指明的方向。事实上,从船舶工业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造修船企业转战海工装备制造已成普遍现象。对此,不少人担忧,如果缺少政府政策的有效牵引和约束,船企“一窝蜂”地涌向海工领域,或将使海工产业重蹈造船业的覆辙,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其实,《指导意见》鼓励部分造船产能转向海工产业,目的在于引导具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制造能力的船企在船市没有根本好转、造船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转战高端,在海工装备制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练肌肉”、“强体魄”,促进海工装备制造业有序竞

争和良性发展,绝不是让海工产业成为船企的“避难所”,更不是让海工产业成为低端造船产能的“回收站”,由于海工产业的技术准入门槛相比更高,即便是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在进入这一领域时也要居安思危,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和建造能力,而对于那些根本不具备海

工装备设计建造能力的企业而言,盲目步入海工领域只会“死得更快”,进入健身房的人,目的在于减掉赘肉、强身健体,而如果是病入膏肓、生命垂危的船企,现在最该做的已非“健身”,而是去“医院”治疗。

    健身也要选对器械,有的人适合用杠铃,有的人适合用跑步机。有能力转战海工产业的企业也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产品,这要求企业在转型之前必须先了解海工装备市场的状况,找准转型发展的方向,明晰自身的产品定位,避免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目前,我国海工装备制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业集中度不高和配套国产化水平较低,尽管我国已经有多家企业具备了海工装备接单能力,数量远超韩国和新加坡,但产品价值量仍远低于对手。同时,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的关键配套设备国产化率还不到10%,造成了供货周期长、成本价格高、服务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的低端化倾向比较严重,海工企业整体利润水平不高。这种趋势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海工产业很有可能出现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对于船企而言,期望海工产业“一转就灵”,那只能是“一厢情愿”。

    进了健身房还要有科学的训练计划,并持之以恒。资本具有逐利性,对于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的盲目涌入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合理流向,从而破坏一个产业的“固本培元”,纵观全球先进造船企业和海工企业,哪一家不是历经风雨才积累了些许“百年老店”的底蕴。

面对危机,转型发展自然需要胆识,然而选择坚守、知难而进又何尝不需要更大的勇气,对于那些已经转向海工产业、拥有战略谋划的企业来说,如能坚持不懈,或能实现多元化发展:而那些朝秦暮楚、没有定力的企业,不论转向何处,都寸步难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论是船舶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还是船企转型海工的浪潮,其实都是市场决定作用的体现,然而,面对化解造船产能严重过剩的严峻形势,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海工装备市场,为船企转型海工创造更多的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即将实施的时刻,对于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有效引导和规范管理也应加快推动,千万别因造船产能“瘦身健体”而让海工产业进入产能过剩的怪圈。(摘自《中国船舶报》第86期)

    

请扫描二维码
返回顶部